記事|Write

【隨想】三月

今天早上搭火車時,發生的小插曲,卻讓我有很深的感觸。

我公司的位置在米蘭一所大學的附近,因此通勤的火車上,經常是充滿了大學生。大多數是義大利人,但偶爾也會聽到用英語交談、從其他國家來的交換學生,腦中經常也會竄出「米蘭其實也挺國際化」的想法。

今早一如往常,魚貫地與其他學生一起搭上火車,在火車開動前,跳上了兩名男子,問在一旁的學生「Saronno?」想必是希望搭前往 Saronno的火車,而其中一名男大學生回答「Bovisa」,也就是這班火車的終點站。兩名男子又用同樣的單字再問了一次,男大學生還是給予同樣的回答,不知道單字式的交談是否達到了共識,兩名男子在火車門關上之前,進入了車廂。然後剛才那名男大學生下了一個結論「non si capise niente」,意思是說他們完全沒有聽懂,語氣中帶點輕蔑。

隨著火車的啟動,兩名男子開始交談,原來,他們不是義大利人,而是來自德語系國家。火車行駛了一站,提問的男子試著用彆腳的義大利文再次與學生詢問,這班火車是否會到Saronno。男大學生則用義大利文回答著,火車只會行駛到Bovisa,然後要轉搭其他火車。簡短兩三句的對話中,男大學生只用了一個英文單字stop,來協助對方了解。提問的男子好像是聽懂了,回頭繼續跟同伴用德文交談。

這一切我聽在耳裡,心裡想,在這種很明顯就聽得出對方不是義大利人的情況下,男大學生竟然還是很鎮定地繼續用義大利文解釋,很有台灣鄉間歐巴桑遇到阿斗仔問路、比手畫腳用台語解釋該怎麼走的感覺。歐巴桑也許沒有受英文教育的機會,這些大學生們有,但真正要用的時候卻一句也蹦不出來?台灣歐巴桑搞不好還會用超過一個的英文單字咧。

不是要說義大利大學生不好,不會說英文也不是甚麼錯,但就是這些小細節,會讓人感嘆米蘭實在還稱不上國際化,義大利的其他城市,那就更不用說了。腦子一轉,我想起了前幾天,住在主辦2006冬奧城市的都靈的姐妹提到,她的義大利同事曾以為台灣是個很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。

與其想台灣不夠有名,我個人倒覺得是大部分的義大利人都不夠國際化。這不表示我認為台灣是個多麼國際化的地方,或者義大利多麼地封閉,畢竟大國家要達到真正的國際化很不容易,但至少在大城市,我會期望在路上用英文問路,至少會得到英文的回應。而當我說我來自台灣的時候,對方不會說,噢,Thailand。也不會在認識一段時間後還問我,有多久沒有回中國了。

這些複雜的種種,有時候想想,也是我對生可能會很可愛的混血兒的想法,一直卻步的原因吧。

是說,不過就搭火車時發生的插曲,我也可以想這麼多,真的是名符其實的「想‧太‧多」。

You Might Also Like